近日,光伏行业因通威股份(SH:600438)的一项公示而笼罩在一场巨震之中。通威宣布在“永祥新能源二期技改项目”中新增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万吨的多晶硅产能。这一消息引发了业内的广泛讨论与猜测,尤其是关于通威是否真正转向布局颗粒硅的传言。不过,通威迅速对此做出了辟谣,表示该项目只是为增强棒状硅竞争优势的研发项目,已形成独立技术路径。这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对多晶硅行业未来的热议。
光伏行业的变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次的风波再次将关注焦点聚集到了颗粒硅与棒状硅之间。众所周知,颗粒硅的低成本优势使其在行业中具有强大的杀伤力,而这次事件则让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多晶硅行业是不是真的会因颗粒硅的崛起而迎来变局?
在硅料价格持续低迷、企业成本承受压力的背景下,“通威倒戈”的传闻无疑给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然而,有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颗粒硅在成本控制和低碳排放方面表现优异,但其在品质上依旧存在短板。通威指出,颗粒硅当前的制造工艺与棒状硅存在很大差异,这使得两个产品在市场上的定位有所不同。
过去一年,硅料价格在产能过剩的阴影下持续走低。从2022年5月以来,硅料价格已经跌至成本线以下,市场之间的竞争异常惨烈。根据券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通威的硅料现金成本已降至35元/kg,而别的企业如大全能源与新特能源的成本则分别达到了38.93元/kg与48元/kg。在如此低迷的市场状态下,颗粒硅企业仍能保持良好利润空间,正是吸引业界目光的关键所在。
此外,颗粒硅在环境友好性上的优势也慢慢变得受到重视。协鑫科技在乐山基地的研发成果显示,每千克颗粒硅的碳排放仅为24.913kg,这一数字几乎是棒状硅的一半。这让颗粒硅在环保日益受到重视的现在,拥有更大的竞争可行性。
作为硅料行业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通威的每一项技术布局与市场策略都具有引导行业发展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如果通威确实转向颗粒硅,意味着行业内市场格局将发生剧烈变化,会造成如大全能源、合盛硅业等企业面临市场大幅失守的危险。相对巨额的投资若未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其风险将不言而喻。
反观通威的表态,强调布局颗粒硅的研发技术只是为进一步 enhance 公司在光伏上游材料的竞争壁垒。针对未来的市场需求,通威似乎更希望能够通过技术的优化与互补来实现成本结构的优化,而非简单以低价取胜。
虽然颗粒硅的优势逐渐显现,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轻易转型进入这一领域。生产颗粒硅需要突破诸多技术和市场壁垒,而现存技术的专利保护则给新布局的企业设置了重重障碍。因此,对于已有大量棒状硅产能的硅料企业,半途转向颗粒硅的风险极高。
从目前市场来看,棒状硅与颗粒硅的双技术路线仍将长期并存,各自满足多种市场需求。棒状硅更适用于高纯度需求的场景,而颗粒硅则专注于中低端市场,这样的产品的差异化为市场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光伏行业的发展历史给咱们提供了无数教训,技术革新与成本控制依然是未来发展的主旋律。通威此次公示引发的行业变动,虽然最后只是一次虚惊,但它还是提醒了整个行业,随市场和技术的一直在变化,保持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
在这场光伏行业的角逐中,硅料市场的技术与价格斗争将持续升级。随着颗粒硅市占率的慢慢地提高,以及各企业在科研和技术上的不断投入,未来的市场走向可以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安全有效地在价格与品质之间取得平衡,将是每一个硅料企业一定认真思考的问题。光伏行业江湖的故事,将继续演绎下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